中文

English

尊龙凯时推出低假阳性、高灵敏度的支原体巢式PCR试剂盒(2G)!

发布时间:2025-03-20   信息来源:尊龙凯时官方编辑

支原体概念与污染影响 支原体(Mycoplasma),又称霉形体,代表了目前已知的最小、最简单的无细胞壁原核生物,其直径为0.1~0.3微米,具有高度多形性,能够通过滤膜,成为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中常见且难以检测的污染物。由于其可以呈现丝状与分枝状,因此被称作支原体。

尊龙凯时推出低假阳性、高灵敏度的支原体巢式PCR试剂盒(2G)!

在细菌分类学中,支原体属于柔膜菌门和柔膜菌纲,进一步分为不同的目、科和属。研究较为广泛的支原体目和支原体科主要包括支原体属和脲原体属。

支原体污染对细胞培养造成了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已成为细胞培养过程中的严重问题。保守估计,常规细胞培养中的支原体污染率高达15~35%,严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在细胞培养中,95%的支原体污染主要由莱氏无胆甾原体、精氨酸支原体、口腔支原体、发酵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猪鼻支原体引起。这些支原体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煎鸡蛋”形状。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膜是支原体生长的理想环境,支原体可以穿透宿主细胞膜进行寄生。

支原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细胞培养液或其成分(如培养基原料、血清及其他试剂)、实验室操作人员、细胞培养箱和液氮培养箱、空气中的颗粒和气溶胶、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密封不当的细胞培养物及已被污染的细胞等。 支原体污染带来的危害包括:导致以细胞为基础的生产产品在下游纯化中出现批次报废、污染相关设备设施及最终产品、导致其他正常细胞及重要细胞或病毒种子库的污染,以及迫使实验室暂停生产或实验操作以清除支原体。此外,支原体可能形成耐受性,增加去除难度,对实验室内其他细胞培养物造成威胁。

因此,定期进行支原体检测与去除,确保细胞培养体系中无支原体存在,是保障科学研究顺利进行的关键。

支原体检测方法 在生物制药与细胞研究中,支原体污染是一个严重问题,因为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和产品质量。因此,检测支原体对于确保细胞培养物和生物制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当前常用的支原体检测方法包括:培养法、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法、荧光染色法、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qPCR(实时定量PCR)、代谢活性测定(如ATP酶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

1. 培养法: 灵敏度高,专属性强。但需在P2实验室操作,检测周期长达28天,且可能存在交叉污染,一些支原体菌株无法培养。

2. 指示细胞法: 具有高灵敏度,但操作需在P2实验室中进行,检测周期为7天,灵敏度相对较低。

3. NAT法: 高灵敏度,取决于引物及探针序列,检测周期为1天,但结果的可靠性高度依赖于样本质量,可能出现假阳性。

4. ELISA法: 实验简单、快速,但依赖抗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 ATP酶法: 灵敏度高,专属性好,但需搭配荧光检测仪器。

6. 等温扩增法: 实验简单,肉眼观察结果,易受复杂样本基质干扰。

在建立合适的支原体检测方法时,需要考虑检测结果的用途是否为产品放行、是否符合法规药典要求、是否已进行方法验证以及与药典方法的可比性等。如需进行产品放行的支原体检测,应使用药典推荐方法,如培养法或指示细胞法,或经过验证与药典规定可比的NAT法(如qPCR法)。对于不涉及产品放行的日常检测,快速支原体检测方法,如巢式PCR法、LAMP等温扩增法、qPCR法、ATP酶法和ELISA法,可作为首选。

尊龙凯时推出的支原体巢式PCR检测试剂盒(2G)采用核酸扩增技术,能够快速检测细胞培养物及实验样本中的支原体污染,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适用于日常细胞培养及研发早期阶段的有效监测。

本产品支持多个支原体种类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25copies/μL,具备操作简便和检测快速等优势,极大地减少了假阴性结果的发生,有助于保障实验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产品信息: 支原体PCR检测试剂盒(巢式PCR)(货号40614ES),适用多种PCR仪器进行定性检测,确保样本中支原体DNA的准确识别。此产品是生物医疗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帮助科研人员有效控制支原体污染,提升实验及产品质量。